你在这里
百台救命神器献礼百年校庆
2024 年 9 月 3 日,鹏瑞公益基金会 AED 除颤仪捐赠仪式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新体育馆举行。鹏瑞公益基金会向我校、广州市铁一中学以及清华附中湾区学校捐赠 AED 除颤仪设备150台,支持学校的校园安全和医疗教育建设。
中山大学谢湜副校长,中山大学华南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项目建设指挥部林道平副总指挥,鹏瑞公益基金会郭东风秘书长、汤宇翀项目总监、鹏瑞公益伙伴鹏瑞集团广州城市公司黄汉英项目总监,广州市铁一中学党委周伟锋书记、办公室李秀葵主任,清华附中湾区学校程惠云执行校长、总务处何巍副主任,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黄瑞敏秘书长,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叶伟处长,中山大学医学教育处王淑珍副处长,中山大学教育发展与校友事务办公室林炜双副主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素红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熊艳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余涛主任医师以及2024级全体新生7700余人参加捐赠仪式。
鹏瑞公益基金会—AED除颤仪捐赠仪式
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黄瑞敏秘书长主持此次仪式。此次活动不仅见证了鹏瑞公益基金会对教育事业的持续支持,也标志着校园安全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黄瑞敏秘书长主持仪式
仪式之初,在中山大学本科新生们的热烈掌声中,中山大学谢湜副校长发表致辞。谢湜副校长首先向鹏瑞公益基金会向我校及广州市铁一中学、清华附中湾区学校捐赠 AED 除颤仪设备的善举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湜教授表示中山大学在 “三校区五校园” 的办学格局中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推进教育和安全两手抓、双管齐下,把学校卫生和健康安全保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校园急救教育,完善校园医疗救护体系。此次鹏瑞公益基金会捐赠的 AED 除颤仪设备进一步强化了我校 “三校区五校园” 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为更好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构筑了一道重要防线。
谢湜副校长仪式上致辞
随后,捐赠方鹏瑞公益基金会郭东风秘书长发表致辞。他表示,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学生的安全是社会的责任。鹏瑞公益基金会希望通过此次捐赠,为校园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郭东风秘书长仪式上致辞
鹏瑞公益基金会向中山大学递交捐赠牌
在全场嘉宾和学生的见证下,鹏瑞公益基金会向中山大学递交捐赠牌,中山大学华南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项目建设指挥部林道平副总指挥,向鹏瑞公益基金会颁发了校级荣衔 “逸仙教育贡献奖”,感谢他们对中山大学教育和校园安全建设的支持。
林道平副总指挥向鹏瑞公益基金会颁发“逸仙教育贡献奖”
接着,鹏瑞公益基金会分别向广州市铁一中学、清华附中湾区递交捐赠牌,并收到了来自两校的鸣谢函和纪念品。
鹏瑞公益基金会向广州市铁一中学、清华附中湾区递交捐赠牌
捐赠仪式过后,是由医学教育处和医院管理处组织开展的2024 级学生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熊艳主任医师和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余涛主任医师分别为同学们授课。通过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及充足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训练机。在模拟训练中,同学们严谨学习每一个急救步骤,确保在紧急关头能够迅速、有效地挽救生命,守护健康。
对2024级进行AED模拟训练
中山大学自2009年始,启动新生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十五年来,已有多例中山大学学生、医护人员在现场成功施救、挽回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事迹。
2022年11月,中山大学依托医学部申报获批为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一个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从新生着手,推广急救科普、打造健康校园,实现福泽他人、惠及自身,是我校持续多年培训新生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技能并着力实现新生全覆盖的动力,也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有力宣言!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省唯一获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
中山大学获评全国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号召,逐步在校内公共场所配备AED,包括校医院、体育场馆以及部分院系办公楼等。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和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周素红教授及其团队编制的《中山大学校园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近期规划》合理布局,使得我校公共急救水平得到提高,并为其他高校校园公共AED的合理配置作出了有效的示范。
我校目前已经借助AED急救设备及时处理了几例突发事故,挽救了师生们的宝贵生命,相关事迹屡次被央媒报道并多次登上热搜。各AED设备合理投放在校园各处,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心脏骤停的病人获得及时救治提供可能,对防范校园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事故起到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我校百年校庆到来之际,充足的AED急救设备能够保障校庆活动的顺利开展,切实维护校庆期间师生和宾客的生命安全。
鹏瑞公益基金会的爱心捐赠彰显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实践。中山大学将继续谨记孙中山先生“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教诲,和社会各界力量携手,一齐在建设平安校园、促进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方面发挥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